英國《金融時報》2月7日文章 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華志堅慈禧太后的一生充滿著權術陰謀和命運起伏,不亞於狄更斯或大仲馬筆下的任何描寫。她生於官宦之家,但隨著鴉片戰爭引發經濟危機,導致其家道中落。1851年,她通過選秀入宮。新的苦難接踵而至:1860年,外國軍隊將清廷趕出北京,不久皇帝去世。但慈禧百折不撓,她深諳宮廷政治,得以在自己的幼子登基後成為攝政者之一,併在1875年光緒皇帝繼位後成為唯一的攝政者。
  正如張戎在《慈禧太后:啟動現代中國的皇妃》一書中講述的那樣,慈禧太后的暮年同樣波瀾起伏。1898年,分別支持皇帝和慈禧的派系陷入了激烈的權力爭奪。慈禧一方獲勝,再次確立了她作為清朝統治家族頭號成員的地位,皇帝則被軟禁。1908年光緒死時,傳聞他是被慈禧毒死的,而先前還有流言稱慈禧與多名權貴人物有過聳人聽聞的的通姦史。
  上面的描述雖然粗略,但足以讓人想到三名被皇室傳記迷們津津樂道的著名女王。慈禧的統治時間之長,令人想起維多利亞女王;名聲之壞,令人想起克婁巴特拉;工於權謀,令人想起伊麗莎白一世。
  通常很難說得清一本關於中國曆史的著作能否吸引到大量讀者,但用不著有特異功能,也能預測這本書將會熱賣。因為事實證明,張戎有點石成金的本領。《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以她外婆的生平開始,以她自己的生平結束,銷量逾1000萬冊。她2005年與丈夫喬恩•哈利迪合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也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這本《慈禧太后》取《鴻》之風格,題材上重新關註女性經歷,但又像《毛澤東》那樣聚焦於頗受爭議的統治者,因此應當能吸引這兩本書的書迷。
  《慈禧太后》試圖在三點上說服讀者。其一,慈禧的生平非同尋常。其二,將她描述為荒淫、極為保守的排外者,無異於歪曲史實。其三,應視慈禧為富有智慧的現代化推動者。本書對前兩點的論述頗為有力,第三點卻不是。
  在具有性別偏見的論述中,慈禧太后太過頻繁地淪為清朝垮臺的替罪羊,以及清朝改革舊制行動遲緩的罪魁禍首。張戎已經不是第一個挑戰此看法的人。她聲稱,慈禧晚年力挺一項大膽的改革計劃,其中一些政策日後還被蔣介石所推崇。她的這種觀點呼應了柯文等重要清史學家二十多年前開始提出的論斷。
  但張戎的論述不止於此。她稱慈禧為畢生傾向改革的“革命者”,並提出了關於統治者內心深處想法的論斷,筆峰一轉,直接跨入了歷史小說家的領域。這樣,她的立論便不太能站得住腳了。她誇大了零碎檔案和回憶錄中對自己的解讀有利的部分,而無視了與自己的解讀相衝突的部分。
  總而言之,張戎最強有力的論點是最不新穎的論點,而最新穎的論點是最沒有說服力的論點。
  在備受稱贊的《克婁巴特拉傳》中,斯泰茜•希夫不僅敘事栩栩如生,而且仔細剖析了統治者故事的不同講述方式。她既對關鍵事件給出了富有見地的闡釋,又承認某些方面只能靠猜測。
  我希望,有一本關於慈禧太后的傳記能同樣令人滿意而又大受歡迎。但很遺憾,張戎的這本不是。
  註:本文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著有《21世紀的中國: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的》。  (原標題:書評:慈禧是現代化推動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56ppru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